“中国学生不会讨论,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结构不全面。”徐英瑾分析道,有效的讨论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做好准备,还要求在讨论过程中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想法和思路,作出自己的回应。这是对学生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验。“美国学生那种活跃的讨论,既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得敢于、善于提问,更得益于中学阶段较好的通识教育。他们单科学得不精,但学习的面很宽,知识结构比较全面,这对学生以开阔的思路错开角度、各有侧重地讨论问题有直接好处。”
中国学生的单科知识学得很扎实,但对各种知识的配置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在讨论课上表现出的“被动”、“观望”甚至“回避”,与美国学生的主动、大胆、开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有多种原因,需要一一分析。如不重视和改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中国学生学知识仿佛是为了储备,而美国学生却不停地操练活学活用。”讨论正是活学活用,积极发言、思考和回应,是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倾听和理解别人,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工作以后,这种“活学”的本领将时时处处用到,对个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不会讨论,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会有缺陷。
怕“得罪人”不愿意见交锋
谈到讨论课上的表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的张教授,不由拿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作对比。“从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学生参加讨论时,总以好话开头,通篇发言大多是在赞同、附和别人的观点;香港学生则直截了当,大多提问题、提意见甚至当面批评。”
在张教授看来,文化差异或许是内地学生讨论中表现不佳的原因。其实学术讨论,提出质疑和批评是必须的,形成意见交锋才好。但内地学生可能把“提意见”和“批评人”划了等号,进而在“批评人”和“得罪人”之间划了等号。
另外,“在国内,主持讨论课的老师,很多时候仍‘居高临下’,而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抽查预习情况等等。在美国,讨论时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小郑觉得,老师没把握好讨论的目的和自己的角色,师生“不能平等”,也是美式讨论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走样的一个原因。
如何让长期身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环境的中国学生适应讨论课,看来不是一道容易求解的题目。
本文章关键词:中国,国学,学生,生会,会讲,讲不,不会,会讨,讨论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