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7年,三个珠海少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人随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先生远赴美国,进入孟松学校学习,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一年以后,黄胜因水土不服,被迫回国。黄胜虽学业未成,但却是近代中国最早归国的留学人,在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黄胜(1827——1902年),字平甫,广东香山县东岸乡(今珠海市唐家湾镇东岸村)人,早年在故乡生活,1841年前往邻近的澳门,入读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MemorialSchool),同校同学计有容闳、黄宽及唐廷枢等人,他们后来都在清末民初有所成就。翌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并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黄胜遂随校迁到香港生活。
1846年,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朗牧师(Rev. Samuel RobbinsBrown)因身体欠佳,决意辞职返回美国。在得到外界赞助下,他很希望可以携同校内数名优秀学生负笈美国,让他们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据记载,包朗牧师将消息告知全体学生时,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动起立,经一番考虑后,容闳在芸芸学生中首先起立,第二位起立的是黄胜,而最后一位是黄宽。1847年1月4,在布朗牧师的带领下,黄胜与容闳及黄宽在日乘船从上海出发,并在同年4月12日抵达美国,入读麻省孟松学院(MonsonAcademy),但黄胜仅待了一年,就因为水土不服的关系,被迫在1848年返回香港。黄胜前往美国时正式受浸为基督徒,至于返港后则成为了伦敦传道会的会众。
返港后,黄胜在曾赞助他到美国留学的《德臣西报》创办人萧德锐(AndrewShortrede)安排下,获该报聘用,学习印刷,后来还参与过编辑工作。未几,黄胜在1853年获英华书院印刷所聘任为监督,以协助伦敦传道会承印及翻译新创办的《遐尔贯珍》。此外,黄胜亦有份协助书院的理雅各牧师翻译《四书》成英文,该书在1861年印行时,理雅各牧师更特别地在序言中向黄胜致谢。黄胜在英华书院的翻译工作深得港府赏识,这除了使他在1858年成为首位获认可为陪审员的华人外,高等法院更愿意出月薪120元聘请他出任法庭翻译,当时法院注册官更表示如黄胜不接受聘用,他愿意每月多付10元月薪,以示诚意。尽管黄胜当时在英华书院的月薪仅有30元,但他却以服务教会为乐,拒绝了法院的重金礼聘。
本文章关键词:揭秘,秘近,近代,代中,中国,国最,最早,早的,的海,海归,归:,:黄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