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斯蒂夫人访问清华园
10月17日,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高师原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巴斯蒂夫人(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讲学访问,题为《面向自由和科学理性:清末民初中国留法学生的经验与他们对中国现代认同的贡献》,昨天进行了首讲——留学与现代性。本次系列讲座为清华国学院“梁启超纪念讲座”第二期。
昨日首讲现场,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再次简要重申了创办梁启超纪念讲座的意义,谈及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清华国学院时代的灵魂人物。从“万木草堂”开始,梁启超就具备世界性的视野,提倡史学应“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研究中国,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还应具有世界视野。
与梁启超同样,巴斯蒂夫人也强调着眼世界大势来认识中国,她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和乡绅问题有精深的探讨。巴斯蒂夫人撰写过《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的教育改革》等著作,参与编撰过《中外比较教育史》等书,都颇有反响,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领域影响甚深;也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越,法国政府颁发给她四级荣誉勋位、三级国家勋章。
昨天讲演中,巴斯蒂夫人介绍了本次系列讲演的大致背景,题目是《留学与现代性》。巴斯蒂夫人大致回顾了中国文人的旅行传统和游记文化,并将之与古代欧洲的传统进行了比较,指出古代地中海世界发展出一种特殊的留学传统,并在整个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延续至现代。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也不乏留学实践,但这种实践是断断续续的。而与此同时这一活动在越南、朝鲜和日本则要活跃、持久得多。清中期以后,随着中西碰撞的展开,中国人再次开始到世界其他国家留学,但一开始进展缓慢,自1895年开始才加快了步伐,在而是世纪初得以蓬勃发展。
巴斯蒂夫人认为,留学生对现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发生了重大作用,但在目前学界,关于近代留日、留美学生的研究层出不穷,日渐深入,而有关留法学生的研究情况,则概略而松散;事实上,近代留法生中,既有徐悲鸿、戴望舒这样的文人画家、也不乏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更有汪精卫、邓小平这样的政治家,有关这一群体,目前法国存有大量珍稀一手档案未被系统研究。巴斯蒂夫人将利用八次讲演的形式,与清华师生分享这些尚未出版的档案资料和时代文献,由此探讨1875—1920年间几代中国留法学生的特殊经历。她将带领听课者进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分析这些留学生融入、理解法兰西共和国社会及文化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比留法学生与那些被派到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的中国学生的经历,分析留法经历的特殊性,进而也关注这一群体在异国他乡建构、显示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并由此产生的独特的对故国母邦的看法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