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院举办成立10周年发展座谈会
12月27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10周年发展座谈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会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介绍了医学院的发展近况。他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历史沿革谈起,回顾了医学院成立10年来的创业历程、日趋完善的学科布局和富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概要介绍了医学院师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以及在临床建设方面的长足进展。
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贺美英,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赵南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曹雪涛,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院长、医学院副院长左焕琮,原华信医院院长、医学院副院长陈明哲,华信医院党委书记关兆东,以及医学院教师代表沈晓骅、医学药学实验班学生代表何天骅等先后发言。
陈吉宁在总结讲话中代表学校向在过去10年中为医学院发展提供大量支持、帮助和指导的老领导、老朋友以及辛勤工作的医学院的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陈吉宁说,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有两个最大的梦想:一个是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个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院。清华建设医学院,寄托了社会各界对清华的期盼,今天看来这一战略决策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从学校已经完成的12个学科的国际评估情况来看,涉及生命学科和医学的还太少,而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交叉融合是工科下一步进行结构深层次调整的关键。
陈吉宁对医学院今后的发展提出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是要认真研究清华医学的办学特色,要从战略的高度研究特色的问题,这将决定学校的发展路径和能否实现超越;二是建一流医学院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积极拓宽清华医学的外部发展空间;三是集中精力做好学生培养工作。现在已有与协和联合培养和“医学药学实验班”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今后要投入更多精力培养拔尖创新的医学生;四是要坚定不移地积极推动与协和的紧密合作,同时也要加快推进清华自身的建设,从而真正做到强强联合。
会上还同时举行了医学院发展顾问聘任仪式,施一公向到会的贺美英、杨家庆、曹雪涛、赵南明四位教授送上聘书和鲜花。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岑章志,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家庆,原校纪委书记、原医学院党委书记叶宏开出席座谈会。医学院党委书记洪波主持了座谈会。
清华大学医学院于2001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建院之初,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出任首任院长,他为清华医学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奠定了学院发展的坚实基础。10年来,医学院依托清华已有的学科优势,把握生命科学研究的趋势,从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的长远布局中积蓄实力,在工程学科的强大支撑下鼓励交叉和共赢。建立了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临床医学系(筹)、药学系(筹),并相继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医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清华-麦戈文人脑研究院等,搭建起多个跨学科、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积极从国内外延聘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杰出人才,包括饶子和、程京、施一公、吴清玉、左焕琮在内的一批知名教授、名医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相继到医学院任职。目前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授及研究员近7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教授5人。2011年医学院正式启动了以Tenure track为核心的人事聘任制度改革。
医学院致力于培养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领军人才。除原有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外,2009年医学院开始招收医学药学实验班,开始以国际化、长学制培养医师科学家和药学科学家。学院现有本科生225人(其中八年制医学药学实验班112人);硕士研究生212人,博士研究生193人。
经过10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医学院在学科发展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在膜蛋白与重大疾病、检验医学与生物芯片、生物医学影像、神经科学与工程、微纳医学、表观遗传与癌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感染与免疫、心脑血管疾病等研究方向上已经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并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医学院师生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0年研究经费达七千万。
临床建设方面,附属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取得长足发展,综合性附属医院—北京清华医院已经在天通苑开工建设。除了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合作共建以外,我校和解放军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台湾长庚医疗集团、香港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临床教研的紧密合作,先后成立了清华大学积水潭骨科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和长庚医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