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汽研10班
2011年12月11日下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化工大学举办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答辩评选活动。经过网络展示、综合评价、专家评审,我校汽研10班获得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成为今年北京市高校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研究生班集体。
汽研10班由汽车系2010级41名硕士生组成,其中党员30名,曾获“2010-2011学年度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研究生)”称号。以创先争优和党群一加一活动为载体,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学术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汽研10团结和睦,亲如一家,是每一位汽研10成员用心经营的成果。
班级责任重大 一个也不能少
研究生班集体相比本科生而言相对分散,组织班级活动响应程度不高是普遍情况。要想有好的效果,必须以班级成员兴趣为出发点,并且要充分发挥班委和党员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能动性。汽研10向来奉行“调研为先,兴趣为主”,并辅以“多点多渠道宣传,党员带头号召”的做法,为同学们量身打造班级活动,多途径向同学宣传通知班级活动,利用班委和党员的号召力,动员更多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为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班委煞费苦心。每一项活动举办前,班委会向每位同学以短信和邮箱征求活动形式意向,广泛听取同学意见;综合各类建议后,班委会制定几套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供同学们在班会上讨论。有了好的方案,还要有好的执行。汽车系实验室比较分散,实验室和寝室,班委和党员便成为活动信息的发布者和响应的带头人。党员、班委两轮面向全班同学的“全覆盖”,让每位同学即使不能参加活动,也能感受到活动的气氛。“我的竞选目标就是让班级亲如一家!”班长谢海明在竞选中如是说,在一年任期间,通过他的努力,诺言也成为现实。班委积极组织班级和其他院系、其他高校的联谊活动,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也让大家的友谊长存!
优秀的集体对成员具有优化塑造的作用。汽研10班的很多活动都能全面照顾到每位同学的兴趣。班上有名同学原来性格内敛腼腆,很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让他融入到班级中去,班委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他特别擅长羽毛球。为此班委从班级建设基金里拨出一部分,建立了羽毛球俱乐部,请这位同学负责俱乐部活动,组织班里喜欢羽毛球的同学一同切磋交流。这一举动,既让班级同学得到定期体育锻炼的机会,也让这名同学主动参与到了班级活动的组织当中。自此之后,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且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工作中,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
研究生大多都有繁重的科研或社会工作,很多同学往往活跃于班外,而疏远于班级,班级活动要在此之间需求一种平衡也着实不易,汽研10班的同学则能班内班外两个集体都兼顾,更以班级为根。茹嘉良是学校艺术团成员,艺术团事务冗繁,时常让他分身乏术,但班级活动他却也尽可能都参加。他认为,班级更像一个家,是自己在清华园的根,学校的活动再多,也不能忘记与同班同学的感情交流。这样例子在汽研10班不胜枚举,“黄金好男人”颁奖晚会、“车夜狂欢”汽车系学生节晚会、“O腾杯”台球比赛、体育运动俱乐部,每一项活动的组织都是班委和党员同学集体努力的结果,而每次活动都得到了班级同学热烈欢迎。
党团班级齐共建 党员群众同发展
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高,基于这个情况,从2008年开始,学校开始在研究生基层集体中推进“党团班”对应共建的模式,以党建带动班级和团支部建设。目前在全校的研究生基层集体中,实现党团班一一对应的比例已高达88%。汽研10共有30名党员,是党团班共建的典范。
为打造一个学习型党支部,汽研10支部每学期初都做好整学期的组织生活策划,建立有序学习方案:以党群小组为基础,建立理论学习汇报制度,实现党员、积极分子、群众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和共同进步。支部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组织生活,所有党员和积极分子分成5个小组,每次组织生活前一周由党支书将学习内容分给各小组长,小组长进一步分配给本组成员,组织生活上通过PPT展示学习成果并组织支部同学进行讨论。党支部组织生活有人迟到或不来怎么办?汽研10支部的做法是“罚他买水果”。起初大家都盼着每次组织生活都有水果吃,在这项人性化的惩罚措施的约束下,大家都自觉起来,最后反倒没人买水果了。
汽研10支部的同学发现:“党建工作和同学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矛盾,只要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工作就很容易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组织生活也是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的范畴,入学以来支部组织了参观、实践、志愿等多样化的活动。汽研10支部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旅行,使参观活动流于形式,而是提前精心准备,力求让大家多看门道、少看热闹。如组织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过程中,事先充分准备的支部成员站在卢沟桥上给大家讲述抗战历史时,同学们眼前仿佛浮现出硝烟弥漫、枪声四起的战争场面,同学们都认为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对历史的感悟相当深刻和直观。
支部党员在与同学交流中发现,有的同学关注社会问题,乐于思考,但对党组织和一些社会问题抱有成见和偏见。起初,党员同学会与其辩论,但是收效并不明显,看上去口服心服却不一定真正完全信服。经过探索,党支部认识到,党员怎样做,同学看在眼,身边的榜样最真实,身边的感动是真感动,身边党员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党组织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基于这个认识,汽研10要求支部每位党员都牢固树立“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基于党员比例高的现状,汽研10支部在学校推行的“党群1+1”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1+1联系为基础,多+1交流为补充,多+多活动为巩固”的模式,每一名同学至少都被一名以上的党员联络,某些组织生活也会适时邀请群众一同参加,党员与群众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
科研工作勇闯关 就业引导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