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工物系教授、新党员——黄弘
黄弘,1972年生,吉林省四平市人。1997年~200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统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9月起在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做博士后,2004年2月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东京大学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2009年回国,任我校工物系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
2010年黄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11年12月8日,经我校工程物理系安全所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致通过,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2011年12月8日,对于曾在海外工作生活10余载、39岁的工物系教授黄弘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面对鲜红的党旗,伴随着激昂澎湃的《国际歌》,带着大家的信任和厚望,黄弘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一天,他已期盼多年。
多年来,黄弘始终追随党的脚步,从一名学术青年到学成归国的青年教授,如今终偿夙愿,难抑激动之情。特别是当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亲自出席他的组织发展会,对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时,生性腼腆不善言谈的黄弘深为感动,备受鼓舞。
数十载海外寒窗 拳拳赤子心朝夕莫敢忘
1990年,黄弘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他天资聪敏好学,是出了名的踏实本分的 “老实人”。当时,出身医生世家的他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大学毕业后就回老家的吉林化工集团工作。7年的本科和硕士学习,“老实人”黄弘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完成导师安排的实验任务,“憋着一股牛劲儿”希望把实验结果做到最好。他日以继夜地泡在实验室里,最初是本性使然,后来却在 “瓶瓶罐罐”的化学仪器中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黄弘的大学阶段,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期。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黄弘迫切地渴望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1997年硕士毕业后,黄弘东渡扶桑,开始了12年的旅日生活。
黄弘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从事化学系统工程安全与环境方向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值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质在城市中的扩散范围和程度进行多尺度的数值模拟与仿真。三年期间,他发表论文7篇(SCI3篇,日文核心期刊1篇,国际会议3篇),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得到导师田村昌三教授的充分肯定。此后经导师推荐,他先后在神户制钢所和日本CMK公司做科研工作。
黄弘至今还记得刚到日本读书时的辛酸。由于语言不通,研究体系不同,他不得不从零开始。每天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每当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仰望星光闪烁,就会想起不远处祖国的星月明朗,深感慰藉。
2002年9月,黄弘重返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火灾、危险物质扩散、城市风灾等环境灾害多尺度的数值模拟与实验方面的研究。在对火灾的实验与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中,黄弘打破常规研究思路即研究无风状态下的火灾发生情况,将城市风的因素考虑进去。这一研究方向后来经过CCTV大楼火灾和上海高楼火灾等惨痛教训,被证明具有现实意义。在城市高层建筑中,楼层越高的地方风速越大,一旦发生火情,风借火势,火借风势,会引起大火快速蔓延。火情蔓延又会在周围产生强大的浮力流,导致更剧烈的空气流动。这种风火的耦合效应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黄弘的数值仿真模拟可以预知火灾空间分布,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有效指挥人员疏散,开展火灾阻断的救助措施。此后,黄弘继续拓展研究视野,飞火效应、城市热导现象、大气污染扩散等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
2004年2月,黄弘提前结束博士后研究,留校任助理教授。此后,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日本文部省科研费(相当于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负责和参与完成其他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多篇,指导学生10多名,获得2006年日本风工程学会研究奖励奖、2006年第五届亚洲城市安全新技术国际大会杰出青年研究者奖、2008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年度会议最佳板报论文奖等。2008年8月,黄弘晋升为副教授。
黄弘在日本的科研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着。这时,一件事激发起他内心深处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之情。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使黄弘十分震惊。在积极向灾区捐款的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城市公共安全正符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回国效力的愿望愈加强烈。
清华园里“风、火”教授 关注民生心怀天下
在范维澄院士的积极联络下,黄弘于2009年来到我校工物系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公共安全研究院)任教。工物系安全所(公共安全研究院)成立于2004年,院长范维澄院士认为,当前国际上普遍对单一灾害的研究较深入,但缺乏对多灾种共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这一思想与黄弘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火灾、危化品泄露、核泄漏等多灾种次生、衍生的耦合现象,更进一步印证了范院士的高瞻远瞩。
研究方向的不谋而合让黄弘很快在清华园里找到了归属感。在学校和工物系的关心下,黄弘顺利地融入到这个温暖向上的集体中,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
黄弘继续发挥他在“风、火”方面的研究优势,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积极负责参与波音公司、美国UTC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等国际合作项目。“风、火”专家黄弘在清华园里风风火火地开展起了研究工作。
回到祖国的黄弘更加关注民生与城市的综合发展。2011年,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参与“十二五”课题《城市脆弱性分析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黄弘是项目负责人。他非常关注城市脆弱性中社会脆弱性的部分,其中弱势群体是重中之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堪忧,接收灾害信息的手段不发达,灾后自我疏散的能力薄弱,亟需我们倾注大量心力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提高这部分群体抗灾害的能力。”这也是黄弘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身为工科教授,黄弘认为研究社会问题不仅是人文社科学者的责任,通过社会运动的网络建立模型,模拟人口流动进行计算同样可以评估出城市的脆弱性。
城市公共安全是集工程、数理、人文社科、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研究领域。在这个致力于解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领域,在这个昂扬向上、勇于开拓的研究群体中,黄弘觉得今后大有可为,“回来,就对了!”黄弘说。
中年光荣入党誓 为国家人民奉献一生
黄弘从小就生长在党的阳光下,祖父和父亲都是多年的老党员。幼年时,他就深深地被父亲身上谦虚严谨、踏实细致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已成为黄弘不断追求优秀的动力。大学时,黄弘多次动了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念头,但都因觉得自己离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迟迟没有动笔。
在日本的10余年经历,让黄弘对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在日本学习工作了十余年,如今回到祖国,感受到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目睹汶川地震和日本海啸之后截然不同的救援场面和重建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更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刚回到国内,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很多需要协调的地方,黄弘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事的热情帮助。范维澄院士曾多次专门找他谈话,从科研治学到为人处世,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帮助他尽快适应在国内的工作生活。黄弘深受范院士的影响,称他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我们这个研究领域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范院士多次强调科研工作者应该站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从微观的切面考虑问题和做研究。他高风亮节的品格、高瞻远瞩的视角深刻地影响了我,让我体会到老党员身上情系国家与人民的朴素情怀,我深受触动。”
工物系党委书记陈怀璧、工物系安全所党支部书记申世飞也多次与黄弘谈话,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引导他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周围的党员同志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给予了他多方面的关怀和帮助。
2010年9月24日,经过慎重考虑,黄弘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之后,工物系党委安排他参加2011年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优秀党员和优秀教授亲自授课,课上不仅包括生动的讲授,还有切实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系统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黄弘对党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在黄弘的组织发展会上,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对黄弘加入党组织表示祝贺。胡和平说,黄弘加入党组织,为我们的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校里不断有像黄弘这样的青年优秀教师加入党组织,使我们的组织充满活力,使我们的事业更加蓬勃发展。胡和平说,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清华大学也开启了新百年的征程。伟大的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创造了广阔的舞台。黄弘从事的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正是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解决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加入党组织也使得他的人生和工作更有意义,使他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胡和平希望黄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周围师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清华“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争作优秀共产党员,为公共安全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和平表示,希望所有的党员和党支部在自己的本职岗位和日常工作中创先争优,带动周围的师生和本单位、本部门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创先进、争优秀。
胡和平指出,学校党委历来重视党建工作,重视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党委和蒋南翔校长就提出“两种人会师”,还专门撰写文章《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刘仙洲、张光斗、梁思成、张维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加入了党组织。上世纪80年代,解放后突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一生追求加入党组织的著名水利专家钱宁院士在60多岁时光荣入党。今天,黄弘教授同许多清华教师一样,学成之后回到祖国,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奉献智慧和汗水。
胡和平的一席话使黄弘深受触动。他说:“今天我是在组织上入了党,今后我更要在思想上入党。我要更加努力,带动周围的同事更好地工作,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加入了党组织的黄弘,内心深处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科研道路并不轻松,但他却充满了乘风破浪的勇气,这一切都源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