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相比,西方教育的另一个凸显意识就是突出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的才艺竞争。一个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到悉尼大学攻读商科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对我说:我在国内读了十几年书,都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读书考试,直到大学毕业。而这里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交流,开展“大脑风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风格。所谓“大脑风暴”实际上是一种在思想完全自由的环境下通过相互灵感碰撞,启迪思维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国内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告诉我:“我们也学习‘大脑风暴’,在MBA课程里有”。我笑着说:是的,但是在西方,在幼儿园里就使用“大脑风暴”。
使我十分震撼的是另外一位小留学生的话,他说:在国内高考时,“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敌人”。这可是我在教育界工作了数十年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骇人听闻的言论,使我感到这种可怕的人性的扭曲,令人变态和窒息的压力。他说:
在这种压力下,你不会将好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告诉别人,有人甚至会将“笨”的方法传播!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言论,但这与西方学校里提倡和实施的Sharing(共享)和cooperation(协作)实在是大相径庭。毫无疑问,同样是一个学位,在倡导团队和协作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比在突出个人奋斗和竞争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为社会所欢迎。
最后,出国留学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人生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生出国,不少人学成后留在国外任职,在国际性的大环境下锤炼,同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报效祖国。另外一部分人员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后回国创业,也有人学成后直接回国,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国内日新月异的建设。这些人造就了国人共知的海归派。这些海归们既拥有业务知识又了解国际发展动向,精通外语又深知中国国情,擅长独立工作而又富于协作精神,思想开放,讲求实效,同时保持着与国外学校、机构和个人的各种联系。据说”海归“们已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大中型到小型企业的很多重要部门,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海归相对的另一个别名是所谓的“海待”,指留学回国后暂时找不到适当工作的人士,这诙谐可亲的别名真可谓中国丰富汉字文化的又一优秀产品。其实,留学生学成回国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暂时当当“海待”也很有意思,也十分正常。留学并没有赋予这些青年优先获得就业的保证,给他们的只是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他们需要寻求机会去发挥和表露这种素质,有时也要学会妥协和退让。虽然没有可靠的数字,但我相信与国内大量的毕业生暂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相比,“海待”的比例应该会小得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会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海待”的比例和长度会逐步地减小。
总之,留学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巨大的,但留学对青年学生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只有从人生的角度,从人的经历、素质和能力拓展的角度去看待留学,才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评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建议有能力的家长,应该把留学作为孩子教育的一个可选途径,而给予认真的考虑。
本文章关键词:出国留学 留学预科 澳洲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