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海归潮”出现。海归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等,他们是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然而,“海归潮”发展到现在,一些海归却因为回国找工作难而被称为“海带(待)”,或者因为找不到工作一直呆在家里而被称为“海豚(屯)”。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通过市场机制,用人单位总能用最合适的价格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海归已不是一个吃遍天下的金字招牌。
另一方面,目前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已成为明显的趋势。因此,在海归这个群体中,个体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在国外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海归”,他们既不了解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又没有国外的工作经验。回国后,这些实力不强的海归极易陷入就业困难的处境。
海归不再吃香了吗?
其实,国内各地对海归仍有着很高的期望。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各个省市,国内政府部门无不致力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各种方式为海归创业保驾护航。国家“千人计划”为海归创业提供资金、地方政策保障,甚至为了让海归专心创业,政府还出台各种配套措施,以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问题等后顾之忧;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和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等为海归创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发展方向更趋多元化
海归回国发展,无外乎选择创业和就业两条道路。
据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秘书长朗靖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级留创园160多家,在孵企业达到1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2万家。这些留学回国人员所创办的企业作为先进技术和经验的重要承载和传播力量,有力地加速了“中国创造”的进程。
目前,国内还没有官方发布的海归就业类调查报告,而根据首个由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海归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主要有:外商独资企业(22.03%)、中外合资企业(22.03%)、国有或集体企业(20.34%)、民营企业(15.25%)、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13.56%)。
就业去向多元化还体现在行业类型上。调查显示,属于商科范围的金融业位居第一。海归从事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22.95%)、制造业(16.39%)、文化和娱乐业(16.39%),以及电信和电子信息服务业(8.20%)等。与此同时,超过86%的海归表示,所从事的行业和所学的专业至少有部分相关。
工作层级多元化
报告还显示,受访海归的工作层级呈多元化,即海归所从事的岗位层次多元化。其中普通员工居多(32.20%),其次是部门经理(20.34%),第三是主管(16.95%),第四是总监或大区经理(10.17%)。
海归不能快速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用人单位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很多曾留学海外的海归缺乏工作经验。这就要求留学生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就业,这样竞争力就会增强;毕业后马上回国的海归要降低薪酬、职位的期望值,从基层做起。
本文章关键词: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