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好学生,能教他们我很快乐
记者:林教授,我知道您在北大的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您认为,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学者、众多机构的顾问等多重角色中,哪一个对您最重要?
林:在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促使经济学研究能与社会各方面产生互动;而许多兼职工作,主要是让研究成果尽快付诸于实践。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角色还是一个学者。一方面带学生,另一方面是自己做研究。带学生很关键,要改变这个社会,重要的是改变人。每周五的晚上7点到9点,我都会给本科、研究生学生上大课,主要讲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每周一晚上,与学生开讨论会,通常到了12点都没有讨论完。孟子不是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人生一大乐事。那么多好学生,能教他们我很快乐。
记者:工作中有如此多的角色转换,您会觉得累吗?
林:我每天的时间表是早晨7点起床,凌晨12点之后离开办公室,二十多年以来不休星期天。即便从国外回来,也不倒时差,会直接到办公室。我今年已经53岁了,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我比实际年龄年轻。如此高的工作强度,可能是别人好几倍的工作量。但是我从来不感到累,我想主要是因为心情一直很愉悦。中国现在发展很快,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历史上可能都会留下一个脚印,当然这个脚印是很小的,国家的发展靠13亿人共同努力。但是你可以发现,只要你做,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每天都很充实,还哪有时间感到累。
记者:您的家庭是不是一直在支持着您?
林:我很少在晚上12点前回家,但是家人从来不抱怨,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女儿小学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我到现在都很感动。作文中说,她在美国有一个好同学,是一个墨西哥的女孩。在临走时告别,墨西哥的女孩说她很羡慕我的女儿,因为“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祖国充满希望,有很多机会可以等着你”。这篇作文一直在打动着我,也让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
人物背景
林毅夫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在投身经济学之前,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1979年冒死从金门泅渡到厦门。此后相继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博士后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还是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对话新劳模 感受新劳动
“劳模”,一个感动过几代人的名词,如今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年轻人来说是有些老旧的词汇。在这个春天它开始变得不同,在媒体和坊间新劳模的概念不胫而走。首次网上公示候选人,首次将私营业主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评选范围,众多热点人物出现在候选人名单......可以说,劳模评选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争议。在这个以劳动命名的节日里,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对话新劳模感受新劳动》,从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选出代表性人物进行对话,并围绕相关热门议题进行讨论,追踪和记载伴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共和国的劳模评选。
网上热议
□劳模应该不仅仅体现对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一群人的激励,经济学家工作的确不容易,可是人家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社会给予他们的尊敬和回馈与某些行业相比已经是“富裕”了,是不是也让个名额给更辛苦、更需要社会尊重和认可的人们。
□劳动不分高低贵贱,脑力、体力都是劳动,只要安心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为什么经济学家就不能当劳模呢?如果说只有体力劳动者才能当劳模,是不是太偏激了,所谓行行出状元嘛。
□经济学家被评选为劳模,恰恰体现了社会对知识和科学工作者的尊敬。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意味着要抱着誓把冷板凳坐穿的精神,这期间需要付出的艰苦劳动非常人可以想象,这样的劳动不应被忽视。风吹日晒的工作的确辛苦,值得尊敬,但是搜索枯肠、殚精竭虑的工作也同样应该引为楷模。
□和过去的老劳模不同,新劳模有新思维。老劳模不求名不求利,讲的是大公无私;新劳模则有人想到了利用劳模品牌,实现无形资产。这是劳模在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新变化。在新的时代,经济学家当选劳模无可厚非。
学界观点
我觉得经济学家当选劳模很正常,因为对劳模的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体力劳动的范围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经济学家也是工作也是劳动,而且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规范中国经济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各行各业都应该可以当劳模,劳模不是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行业的专利,传统的体力劳动等行业的人们工作辛苦而出色,的确是劳动的楷模,而在学术界或者别的行业领域,他能够做得好,是一个模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一个劳模,而且学术界也应当出一些劳模。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凤副教授
本文章关键词:林毅,毅夫,夫:,:当,当选,选劳,劳模,模是,是肯,肯定,定海,海归,归整,整体,体(,(2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