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薄瓜瓜
【编前语】
2009年5月9日,薄瓜瓜被评为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获大本钟奖。这则消息从英国媒体传到国内后,引发一阵热议。
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也有从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像。一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海外获此殊荣,作为薄一波的孙子,薄熙来的儿子,就读于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么样?不少媒体都在联系采访他,本报也穷追不舍,诚意说服。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薄瓜瓜终于同意在回到重庆后的第三天与本报做一次交流。
他坦言:这个“大本钟奖”是个很“意外”的奖励,但有些报道因家庭背景而把自己“格式化”了,还引出一些莫须有的东西。既然被人“盯上”了,就应该从人们模糊的印象中透明地走出来,如果能还原一点真实的信息,也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吧。
作为媒体,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采访,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薄瓜瓜。
【记者亲历】
自然而“节制”的阳光少年
如约到达重庆后,记者给薄瓜瓜发去一条短信,很快,收到了他的回复:“请好好休息,明儿见!”
因为在牛津的学科都已经学完了,只剩下考试和一些论文,薄瓜瓜这一年活动比较自由。在联系专访的过程中,薄瓜瓜一直显得比较亲和有礼。
5月21日下午,重庆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记者就看到一张阳光笑脸,隐隐透着稚气。他伸出手来和记者握手,询问记者能在重庆待多久后,便建议记者“在重庆好好玩几天”,寒暄中透着一种成熟。他的举止让记者有些意外,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有些不同。
瓜瓜本人比照片上更显几分帅气。一件黑色开领T恤,白色竖条纹裤子,棕色皮鞋,颇有几分英伦学院风格。记者打量一番,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任何品牌的标志。“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记者不无好奇地问道。
瓜瓜摊开双手,耸了耸肩说,“我从来不关心这些衣服的牌子,感觉适合我就好。”随后,他拿出一本小32开300页左右的书《还有不同》送给记者。这是他16岁在国外出版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正是反对追求名牌、造星追星、沉迷电游等。
“矛盾的是,我的观点在英国读者看来是对时尚潮流的叛逆,可中国的时尚杂志却把我列入‘时尚先生’。我读过他们对时尚的说明,觉得对国外文化有些误解。”看得出来,他是用这本小书给记者一个证据,说明自己并不是什么“时尚先生”。
薄瓜瓜没有QQ,也没有MSN——唯一的即时通讯工具是Skype,“因为用它来打国际长途会比较便宜”——他和朋友交流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电话和电子信箱。当记者一脸吃惊地看着他时,他还是那样微笑着看着记者。
“瓜瓜”这个名字,总让人感到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很难想象在牛津这样的大学府念书还叫“瓜瓜”。直到现在,每次回国拿着护照递给安检人员时,对方也常常笑问:“这是你真的护照吗?”瓜瓜说,这个名字是自然而然叫出来的。爷爷曾经给他起了一个很大的名字叫“旷逸”,他觉得自己还不配叫。“薄瓜瓜”也就成了他唯一的名字了。“一些中国学生为了让西方人叫起来上口而起个英文名,而中文姓少名多,西方名少姓多,所以中国人起英文名不划算,不如让外国人起中文名,那才有文化呢!”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不管他自己的讲述如何有趣,哪怕把记者逗得哈哈大笑,他也一直笑得很“节制”。不管面对什么问题,他都显得很耐心。看到记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他会端起茶壶帮记者倒茶:“再喝点水吧。”
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本来准备了一个问题是:“作为高干子弟,有人想一定比较骄傲,你自己怎么看?”不过面对这个真诚、平易、节制的大男孩,这个问题竟始终无法问出口。
【独家对话】
薄瓜瓜:希望被理解,享受被误解
面对媒体,薄瓜瓜希望袒露的是真实独立的自我,他从小特殊的奋斗经历和家庭教育,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与一般猜测完全不同的薄瓜瓜。那才是原本的他。
从哈罗到牛津: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
当选“十杰”让不少人关注和议论薄瓜瓜。他不只一次和记者强调,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或许,薄瓜瓜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正是我们了解“学生薄瓜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以自己的努力,支持自己的学业
青年周末:到国外上学是你最先提出来的?那时你才11岁,而且当时你就读的景山学校可是重点学校。
薄瓜瓜:对,但11岁也是少年了!景山学校的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邓爷爷小小年纪就到法国学习,眼界才那么开阔。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青年周末:为什么选择英国呢?哈罗公学是怎样录取你的?据说你是哈罗公学50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薄瓜瓜: 因为家里人分析,英国的英语最标准,公立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最后参加全英统考,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妈妈带着我,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给了大家信心,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正好另一所公立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学业,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本文章关键词:薄瓜,瓜瓜,瓜接,接受,受专,专访,访:,:享,享受,受被,被误,误解,解组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