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一代的领航人:张作义
在众人的不解甚至非议中,做出一项事关我国反应堆发展方向的决策,有多难?
在浮躁盛行的环境中,带领一个团队远离尘嚣,凭借理想与信念前行,有多难?
在前人伟大的丰碑前,既不居功自傲,又不气馁畏难,并树立起更高的丰碑,有多难?
这一切,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高温气冷堆总工程师张作义感受得最为清晰、深刻。经过近10年的时间,张作义已逐渐成长为我国世界先进反应堆从试验向商用迈进征程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一代的领航人!
一个正确的决策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及福岛核事故。全世界的人在问:人类还是否有能力安全利用复杂的原子能?悲观情绪弥漫之时,2011年3月23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正在计划建设两个原型反应堆模块。这样一个示范工程将决定这种反应堆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商业可行性。”这里提到的“示范工程”指的是山东荣成“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目前,山东荣成示范工程已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的福岛事故后核安全大检查。这意味着,代表国际最新趋势,被誉为“固有安全”的新一代反应堆核电站的建成和商用,将真实可期!如果预定目标获得成功的话,中国将从“追赶者”一跃成为核技术领域国际竞争中的“领跑者”。而这离不开张作义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个重大决策。
2006年,在项目进展上超前于我们的南非正在研制“4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此时,以张作义为首的高温气冷堆的试验团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同南非一样,做世界最大?还是做成两个20万千瓦,尽管功率较低但是更可行?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征询意见,张作义提出,在保证固有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可行性和未来经济性,最终选择了后者。一时间,国际、国内,有人反对、质疑,还有人讽刺。但时间证明了一切。2009年,南非推翻了之前的方案,开始照搬我们的技术方案,但进度已远远落后于我们好多年。
一支因信念凝聚的团队
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里,“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院训激励着张作义和整个创新团队。
2010年,一位日本专家这样评价清华的团队,“全世界很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想做但无法坚持到底的事情,清华核研院用少得多的资源走到今天,和这个研究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聚集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创新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怀揣着研制新一代更安全的反应堆的理想,并愿意为此奋斗终生。
2003年,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总经理在回国之前,已经在美国华尔街拥有了一家公司,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和财富。张作义劝说他回国,只用了一个法宝——“理想”,让他燃起理想,接受挑战。
“这是一个无法用金钱来吸引人才的事业,能吸引他们的,只有一样东西——理想和信念。”张作义说。
就是这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这样一群最优秀的人甘愿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在郊区的实验基地内,为中国的核事业默默地奋斗。
一个伟大的梦想
在核能领域进行产业化运作,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在张作义的带领下,如今,这支团队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实践了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体系的要求。
2003年,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产学研结合推进核能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2004年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联合组建高温气冷堆核电厂业主公司,于2007年注册成立了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由此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核心团队。
这个核心团队的中心是清华大学核研院,它是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者,是主要关键技术的研发单位,也是核岛主要设备的设计者。这样确保了清华团队始终做创新性的工作,以最少的人力,撬动最大的项目。
张作义身上承载着多种角色,博士生导师、国家核电自主化专家组成员、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但他始终谦虚、低调。“这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早已经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很幸运地加入并继承了这么一支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教育并逐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