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并没有高考一说。高中毕业生进大学,一般看他有没有合适的中学文凭。只要他完成了为大学定制培养人才的大学预备教育(VWO),通常就能顺当地跨入大学校门。而一个孩子是否能进入这类“大学预备教育”,则大都是由他12岁小学毕业时的一次分流决定的。
在荷兰,并没有高考一说。高中毕业生进大学,一般看他有没有合适的中学文凭。只要他完成了为大学定制培养人才的大学预备教育(VWO),通常就能顺当地跨入大学校门。而一个孩子是否能进入这类“大学预备教育”,则大都是由他12岁小学毕业时的一次分流决定的。
也许是荷兰学生的人生道路比较顺畅,他们在学业上并没有多少竞争意识。据路达雅说,荷兰学生中有句流行的口头语,即“六减文化”(荷兰采用十分制,五分半刚好及格)。他们往往大言不惭地说,六减就够了。不及格也不要紧,因为还有补考。一次补考不过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二次。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度假或打工而考试“请假”,指望着能在补考时通过。班上读书用功,成绩好的同学往往遭到同伴取笑,因此不得不“压低气焰”,夹着尾巴做人。
荷兰高教制度
学生如此,荷兰老师也普遍对他们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纵容态度。对学生有耐心,不严厉的老师往往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那些偏爱好学生,不喜欢差生的老师则不仅被学生排斥,还受到学校领导们的批评,因为那样有悖于“大众教育”的理念,有“精英文化”之嫌。
为什么荷兰学生和老师有如此的“默契”?路达雅分析,这与荷兰的高教财政制度有直接关系。荷兰高校除极个别外全属公立,由教育部直接拨款。学校每注册个新生就能从政府那里收到一笔“培养费”,等学生毕业后又能从政府那里收到笔更多的费用。这是高校最主要的财政来源。显而易见,学校因此都希望广招学生,快速毕业学生。生源越多,周转越快,学校的收入就越高。甚至有高校存心“杜撰”学生来骗取政府拨款。
尽管荷兰议会已经调查了杜撰学生的高教丑闻,报纸上对荷兰高教的批评意见也不断,然而此制度还是稳固地维持了下来。“这并不奇怪,”路达雅说,“因为该制度满足了多方利益:学生能够轻松地毕业;老师能够有份稳定的工作;行政人员有个高效的财政系统;政府则花钱培养了对社会有用的白领人才。所以,谁也不会去要求改革。”
本文章关键词:国际预科 出国留学读预科 HND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