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媒体视角:聚焦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论坛
近日,省教育厅专门举办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论坛,更是在如何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以及对未来五年如何走活广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盘棋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承办,共有省内外专家学者、各地市教育局相关领导、中小学校长200多位代表与会。代表们围绕师德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围绕城乡教育公平这一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畅所欲言,很好地起到了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交流经验、促进改革的目的。
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成为本次论坛的基本共识。在加强政府主导方面,与会代表认为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转变投入重点,逐步从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向提高教师素质与完善办学条件并重转变。政府还要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同时,应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引导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各地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来抓,特别要加大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工资保障力度,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专业发展,促进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发挥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在提升专业境界方面,与会代表倡导广大教师要按照师德优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律,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境界。论坛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观点
罗伟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四点期望
“二不,三缺少”是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对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存在问题的高度概括。“二不”,一是不适应,二是“不均衡”。“不适应”指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我们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要,这里面既有师德建设方面的不适应、师范教育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适应。“不均衡”指的是教师队伍在资源配置、结构分布上的不均衡,突出表现为城乡教师间的差异。“三缺少”主要指的是各地、各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缺长远规划、缺财政投入、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针对“二不,三缺少”问题,罗伟其厅长在论坛上提出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四点期望:期望通过本次论坛,带动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小学校教师深入开展适应和引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水平;期望广大教师在教育一线工作中取得新业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期望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进展,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期望努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文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六大保障
2015年,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发展指标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力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针对这一目标,省教育厅文传道副巡视员提出了未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6大举措:
一是推进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促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协调发展,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建立师范教育联盟,分层分类培养合格教师。二是加强“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9年,原则上要在县域内进行交流。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推进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四是规范和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县域内校长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城区学校校长去农村学校任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打造一支教育家型的校长队伍。五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做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拓展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六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5亿元经费作为“强师工程”的专项资金。
刘鸣:师范院校应承担更多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强调:要改变我省师范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应当加快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一方面,教师教育的转型会带来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型、教师教育体系结构的转型、教师培养体制的转型;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会从半专业化走向专业化,从职前培养与职后训练相分离的状态走向教师教育一体化,从封闭走向多元化,从垄断性走向竞争性。
对此,传统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这种转型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大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的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调整学科结构,在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建立稳固的张力;探索多种学制并存的师范生培养制度,促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协调发展。
高师院校还要不断服务在职教师培训,促使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在职教师培训相当于师范大学的“售后服务”,高校要不断跟踪服务,确保队伍不僵化、不落后,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要加强对教育的研究包括思想观念、课程方法、技术手段等一系列研究,拿出更多的成果,服务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吴颖民:培养教师专业精神先厘清认识误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吴颖民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多是从外部角度对队伍建设的期待,后者更多是从教育内部,教师个体如何适应形势的要求,去追求自我完善、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境界来说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精神的提升;二是专业知识的更新,三是专业能力的优化。吴颖民校长认为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行业之间最重要的专业化标志是它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包括专业道德、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操守等等。专业态度又包括对我们事业的态度、对我们服务对象的态度、对我们自身从事这项工作质量的态度,以及我们教师这个角色如何去不断胜任所应该有的态度。专业精神蕴含了责任感、使命感、关爱尊重学生、包容与耐心、言教与身教并重、终生学习、与时俱进,团结协作等。当前讲教师专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我们比较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而轻视了专业精神的强化,这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杨启亮:师德建设不能停留在师德规范的层次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杨启亮教授认为,许多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并没有把教师道德放进去,这是有欠缺的。对于师德的建设,应该有几个境界:加强师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境界,践履良心与责任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境界,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师德建设的升华境界。
当前,我们的师德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个境界,不能单靠外在的制度约束,靠评优评先、物质激励的手段强制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要实现从规范到良心的根本转变,拷问责任良心道德应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境界。基础教育的良心应当是为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最深远的良心,这种良心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至少是合格的国民,而不是一个“考生”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从规范到良心,就是一个从基础到根本的追求,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但再往前迈,就是一个升华的境界,那就是体验教师幸福。我们反对靠单纯的强调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等空洞的说教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放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来抓,通过教师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幸福感的满足等更高层次的师德建设,来带动基础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规范的自觉行为的产生。
褚宏启:教师培训要适应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认为,教师培训不能唯资本论,把培训质量和效果完全归结于教育经费决定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还并非简单的是缺钱的问题。除了资本之外,劳动(培训者时间投入)、学员身心条件、培训课程、培训技术与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体系结构、培训制度等,同样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培训的理想结果,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要素优化组合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和“裂变效应”。当前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培训作出相应的调整,单一要素要不断完善、结构要不断优化、要素组合方式要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培训改革对政府来说,关键是做好结构调整和制度完善,政府要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培训体系。要加大对培训的资本投入,建立健全针对政府政绩的考核问责制度。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要改革培训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对培训者培训的力度和加强教师培训研究。
陈庆雯:超越自我,从优秀走向卓越
广州铁一中学的陈庆雯校长认为,一个教师从合格走向胜任,从胜任走向优秀并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从优秀向卓越的跨越。教师也许会“被优秀”,但决不会被卓越。因为卓越不仅是一种外显的业绩,更是一种境界,需要积累、沉淀和思想做根基,是内心的一种追求,是素养和风范的体现,更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自我突破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相伴而生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里,教师往往因为成长而幸福、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因为投入而更快成长,走向卓越。
■经验荟萃
广州
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全力打造教师培训试验区
广州市教育局吴强副局长表示,为适应广州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广州非常重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广州通过完善制度、健全体系、创新机制,使教师培训工作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同时还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教师培训格局。“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开展教育家、省市名校长、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等多层次的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并组织千名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海外研修,万名教师参加市县培训和学历提升,对全市10万名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广州市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惠州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师发展的投入力度
惠州市教育局雷国富副局长介绍,惠州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两持平、一鼓励”政策,即县域内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持平,城市教师待遇和农村教师待遇持平,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市、县(区)财政为此投入3.2亿元资金。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600万专项补助资金给惠东县、龙门县等山区教师提高津贴,各县(区)也设有相应的专项资金。除此之外,政府每年还投入300万专款用于教师培训,从今年起增加到400万。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府间分担责任机制的同时,惠州还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用于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惠州每年利用民间资本300万用于重奖优秀教师。通过重奖优秀教师,为全市教师树立标杆,引领全市教师在优质高效的实绩中实现人生价值。今年,又利用民间资本1000万建立人民教育家培养基金,打造惠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电白
关注农村教师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作为欠发达地区贫困县的代表,茂名市电白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李志松指出,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在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例如,近年来我县通过设置特殊岗位、提高工资待遇的办法,吸引应届高校毕业生去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任教。”他同时建议,政府应该在资金上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对去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实施更多的额外岗位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大力做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好人才”,李志松表示。
■热点聚焦
热点1
校长如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实在的帮助?
建议: 立足校本培训 关注教师发展需要
湛江市第十五小学的王磊校长提出,应该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东莞常平振兴中学李暖林校长认为,学校不仅应对学生的成长负责,还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更应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惠州市第五中学黄浩校长提出要以校长专业化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李广平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给予发展的空间、时间,需要学校不断创造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这些平台越多越好。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梁瑞娟校长则重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引领教师主动参与校本培训。
热点2
绩效工资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凝聚力?
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重视人文关怀
在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推行的“绩效工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发挥了显著的激励作用,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代表们认为,实施绩效工资更要尊重教师的合理诉求,允许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合理适度发挥绩效工资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确保他们稳定情绪,用心做事,潜心育人。佛山顺德区郑裕彤中学叶克明副校长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指出:“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凝聚力的作用,除了遵从‘优绩优酬’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还需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氛围。这对于学校发展和绩效工资实施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热点3
如何舒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建议: 定期对教师进行解压培训和心理辅导
论坛参与者认为,教师现在面对的不仅是教学本身的压力,还面对着教学以外的事物所带来的压力。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学生的来源也多样化,尤其是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表现。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需要心理方面的服务,实现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还需要解压和心理舒缓等方面的培训。
来自于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的钟校长对此深表赞同,她的一名学生突然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因此她虽然人在会场,心却在学校,关注着她的学生是否找到了。她表示,不少教师经常会面临着各种突发情况,的确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非常有必要。
上一篇:华南师大:“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实习经历”
下一篇:华南师大媒体视角:“海南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甚至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