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公益专题】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当有人面对旁人受难而视若不见时,有人漠然,有人批判,有人相助。在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走在公益的路上。他们或是师长、或是同辈、或是集体、或是个人,一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奔波在艰苦的地方,将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用行动照亮了整个世界。
在“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上,华南师大获奖数居广东高校之首;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留守天空”项目成为广交会第一个签约项目,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申报的《寻找广州的志愿文化名片》获得2万元资助;体育科学学院辅导员袁宙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600小时,曾被人戏称为“志愿者专业户”。
“我志愿,我快乐!”
“我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存在很多爱,在你需要帮助时,那些有心人真的一定会来帮助你。”2009级学生黄妙琴连用两个“真的”来表达她最真挚的感激。
她家庭经济困难,但爱与温暖从未离开过她:好心人捐助的每月200元生活费,让她渡过了高中;慈善机构慷慨支付的4000元,让她实现了大学梦想。“他们没有要我回报,我真的很感激。”
黄妙琴在大学里也对公益事业怀有一颗真挚的心。至今,黄妙琴已有两次下乡及一次亚运志愿者的经历,尽最大能力为贫困山区孩子安排一些实用的课程,希望他们能快乐成长。无论多苦多累,她只有一句话:“我志愿,我快乐!”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黄妙琴感受了另一种境界:“做公益我有种另类的感受,那种物欲横流,追求名利的风气不会再腐蚀你。你就感觉你在一片很干净的地方,做你想做的很干净的事情。”
校园公益,更多是细微的行动,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政治与行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探访孤寡老人活动,2010级陈茵琪留意到,一位曾是中大英语老师的102岁老奶奶,当被问到会不会讲英语,老奶奶说:“just a little bit”。陈茵琪说,她从此喜欢上这个活动,和服务对象心灵上沟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你扶,还是不扶?
当一位老人摔倒后,你扶还是不扶?
当“90后青年扶摔倒老人被判赔7万,法院发扣押通知”事件发生后,金华汤溪90后小伙子吴俊东依然坚定地说:“遇到这样的事我还是会扶。” 在法院公布判决书的第二天,广西南宁一位老人在闹市区街头摔倒在地,众多市民围观却无一人上前搀扶他。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华师陶园至东十五宿舍的校道时,结果却无比温情。一位七旬老翁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动弹不得。在场学生在询问老人情况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二学生张立春和另外一位路人分别用一个塑料袋和身上的西装给老人当“枕头”,有一位同学用校服外套给老人当“被子”,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喂老人喝水。从老人摔倒到被送上救护车,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我们见证了老人的感恩之情和众人的无私与关爱。
其实,阻碍公众救死扶伤、出手相助的,还是内心中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要想扭转这种不安全感,眼下流行的“校长撑腰体”幽默地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好人网”创办人、政治与行政学院谈方教授却将其落到实处,成立“好人基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好人,发起“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鼓励公众“大胆地搀扶倒地老人”,一旦蒙冤,基金会将派志愿者律师免费帮其打官司,若败诉,则替其赔钱。
公益应该向着内心爱的方向走
白岩松在“京师公益讲堂”上说,我们应该成为批评却依然站在公益慈善身边的建设者和陪伴者,理智指出问题,而不是看笑话甚至咒骂。如何让公益更好地发展?法学院老师庄越强认为,改善校园公益冷漠,政府要加强宣传,不仅曝光负面新闻,也要大力提倡正面新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们正义感就会增强;此外,学校也要加强教育。
做好事并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而是满足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爱与信仰来促进,慢慢将公益变成一种爱和信仰,用爱和信仰推动自己。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陈晓雪说,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发现美、创造美,要寻找那些阳光的一面,不应该因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我们慈善的心。
我们不仅需要一个个爱的行动,更需要爱的感受和需求。前任团中央书记胡春华曾说过,我们要通过志愿者行动,归根到底是志愿的心。这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公益、慈善的行动要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任何大事情开始时,首先要从形式主义开始做,然后慢慢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但目标要清晰,不是为了让一个个行动变成多大数字,而是让群众参与其中,心中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需求。
学者崔卫平说,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用热心温暖身边的人,用爱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在“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上,华南师大获奖数居广东高校之首;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留守天空”项目成为广交会第一个签约项目,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申报的《寻找广州的志愿文化名片》获得2万元资助;体育科学学院辅导员袁宙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600小时,曾被人戏称为“志愿者专业户”。
“我志愿,我快乐!”
“我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存在很多爱,在你需要帮助时,那些有心人真的一定会来帮助你。”2009级学生黄妙琴连用两个“真的”来表达她最真挚的感激。
她家庭经济困难,但爱与温暖从未离开过她:好心人捐助的每月200元生活费,让她渡过了高中;慈善机构慷慨支付的4000元,让她实现了大学梦想。“他们没有要我回报,我真的很感激。”
黄妙琴在大学里也对公益事业怀有一颗真挚的心。至今,黄妙琴已有两次下乡及一次亚运志愿者的经历,尽最大能力为贫困山区孩子安排一些实用的课程,希望他们能快乐成长。无论多苦多累,她只有一句话:“我志愿,我快乐!”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黄妙琴感受了另一种境界:“做公益我有种另类的感受,那种物欲横流,追求名利的风气不会再腐蚀你。你就感觉你在一片很干净的地方,做你想做的很干净的事情。”
校园公益,更多是细微的行动,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政治与行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探访孤寡老人活动,2010级陈茵琪留意到,一位曾是中大英语老师的102岁老奶奶,当被问到会不会讲英语,老奶奶说:“just a little bit”。陈茵琪说,她从此喜欢上这个活动,和服务对象心灵上沟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你扶,还是不扶?
当一位老人摔倒后,你扶还是不扶?
当“90后青年扶摔倒老人被判赔7万,法院发扣押通知”事件发生后,金华汤溪90后小伙子吴俊东依然坚定地说:“遇到这样的事我还是会扶。” 在法院公布判决书的第二天,广西南宁一位老人在闹市区街头摔倒在地,众多市民围观却无一人上前搀扶他。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华师陶园至东十五宿舍的校道时,结果却无比温情。一位七旬老翁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动弹不得。在场学生在询问老人情况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二学生张立春和另外一位路人分别用一个塑料袋和身上的西装给老人当“枕头”,有一位同学用校服外套给老人当“被子”,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喂老人喝水。从老人摔倒到被送上救护车,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我们见证了老人的感恩之情和众人的无私与关爱。
其实,阻碍公众救死扶伤、出手相助的,还是内心中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要想扭转这种不安全感,眼下流行的“校长撑腰体”幽默地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好人网”创办人、政治与行政学院谈方教授却将其落到实处,成立“好人基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好人,发起“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鼓励公众“大胆地搀扶倒地老人”,一旦蒙冤,基金会将派志愿者律师免费帮其打官司,若败诉,则替其赔钱。
公益应该向着内心爱的方向走
白岩松在“京师公益讲堂”上说,我们应该成为批评却依然站在公益慈善身边的建设者和陪伴者,理智指出问题,而不是看笑话甚至咒骂。如何让公益更好地发展?法学院老师庄越强认为,改善校园公益冷漠,政府要加强宣传,不仅曝光负面新闻,也要大力提倡正面新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们正义感就会增强;此外,学校也要加强教育。
做好事并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而是满足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爱与信仰来促进,慢慢将公益变成一种爱和信仰,用爱和信仰推动自己。公共管理学院学生陈晓雪说,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发现美、创造美,要寻找那些阳光的一面,不应该因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我们慈善的心。
我们不仅需要一个个爱的行动,更需要爱的感受和需求。前任团中央书记胡春华曾说过,我们要通过志愿者行动,归根到底是志愿的心。这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公益、慈善的行动要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任何大事情开始时,首先要从形式主义开始做,然后慢慢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但目标要清晰,不是为了让一个个行动变成多大数字,而是让群众参与其中,心中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需求。
学者崔卫平说,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用热心温暖身边的人,用爱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上一篇:学子风采:致吾师
下一篇:华南师范大学:【公益专题】将千万次感动化作一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