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两弹一星之履 效国家脊梁之骁”——我校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在青海原子城举行
中国政法大学留学预科 /zhengfa/详细信息咨询请点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维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6月4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率领我校2012届全体博士研究生在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温入党宣誓。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斌、教务处处长于志刚和全体2012届博士毕业生参加毕业主题活动。
“旅两弹一星之履 效国家脊梁之骁”作为我校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不断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研究生培养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月4日,我校2012届百余名博士研究生和教师参观了原子城博物馆、原子城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同时,我校师生党员在冯世勇副书记的带领下,在原子城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在纪念馆,一张张珍贵历史资料,一个个感人故事,都在诉说“两弹一星”元勋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爱国奉献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风雪苍茫,远山肃穆,三顶墨绿色的帐篷扎在苍茫的草原深处。白雪压塌了篷布,帐篷门前的两把铁锹立在寒风中,仿佛是在等待着主人归来。这是第二展厅里的一幕模拟场景,这幕场景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11月,221厂第一批建设者挺进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开始基础建设的情景。三顶帐篷起家,这个221厂的建设者写在金银滩草原上的不朽传奇,更升华成了一种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我校师生在原子城纪念馆久久驻足,2012届博士毕业生李怀胜激动地说,“当今天真实地站在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原子城基地,我一直心怀感动,因为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才成就今天中国的伟大。”李怀胜联系自己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走过他们曾经走过的地方,才能愈加感受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才能进一步思索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造福国家和人民。”
当晚,我校师生和原221厂的六位老领导、老同志举行了座谈会,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梅毅、新闻处处长弓晓忠、副处长申文飞参加座谈。
在座谈会上,原221厂的老领导、老同志回忆了当时的研发过程,“就是我们把裤子当了也要搞原子弹。”正是靠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奋战在金银滩上221厂的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几年后实现了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伟大壮举。原221厂老职工张凤诚鼓励我校师生,他说:“你们作为国家的栋梁、国家的希望,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让青春无悔。”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各位老同志的教诲,座谈会现场时时传出热烈的掌声。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到青海,接受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国民责任教育、愈加感受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将奉献和责任放在首位。“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拥有高学历,掌握更多知识,更需要这种‘两弹一星’的爱国、奉献精神,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我校刑事司法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李婵嫒说。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梅毅在会上发言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交流。他高度肯定了我校开展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将校园拓展到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品格的升华。相信同学们此行将是一次很好的知识集成,因为你们在这里可以为自己装上真正的“中国芯”。
冯世勇副书记兼副校长在座谈会上作总结讲话。他重点阐述了为什么我们博士生毕业前要不远千里来到原子城、我们应向核科学家和前辈们学习什么和我们怎么向科学家和老一辈知识分子学这三个问题。他指出,在法大60年校庆刚刚结束,在建党91周年来临前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法大2012届近百位博士研究生来到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感受党的发展史、先哲们的奋斗史和共和国的创业史非常必要。“通过一天的参观和座谈,我认为原子城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四城’:一是无名城。过去因为这个地方人迹罕至,为保密地图不能标注,不能对外宣布相关情况,科学家及工作人员只能隐姓埋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二是争气城。中国人以其信念、智慧、骨气和能力制造出“争气弹”,让世界刮目、让宿敌胆寒、让嘲讽者哑口、让国人扬眉;三是丰碑城。原子弹纪念碑矗立,核科学家和共产党员的丰碑耸立,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拼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弹精神”和“基地精神”在这里屹立;四是爱国城。科学爱国、知识爱国、赤子爱国这里是铁证。”
冯世勇指出,原子城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好启蒙地、最佳大课堂、最优历练场。我们应当学习他们:一是忠诚。忠诚祖国、党的事业,他们忠贞报国、舍家为国、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二是责任。他们为了不被欺凌,为了民族尊严,为了党的号召,毅然决然舍小家顾大家;三是担当。他们勇于承担国家重任、背负民族希望,他们是国家脊梁;四是学高。他们几乎都是海外留学、冲破阻力,他们是民族精英,为民族复兴读书、为国家需要倾力;五是奉献,就是要求我们要敬业。
冯世勇在谈到我们怎样向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学习时说:“我以为其核心是:做好本身的工作。在校时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全面发展,走向社会应面向基层、面向京外、面向中西部,这是国家政策,是现实需要,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知识报国的重要路径。要努力成为一个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知行统一、全面发展的人。”
会议最后,冯世勇代表学校对参加座谈会的原二二一基地的老领导和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对大力支持我校毕业主题活动的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教育报和青海主流媒体等表示感谢。
我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多次指示要高质量地筹备好今年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要把毕业主题活动办成品牌,延续下去。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开始前和筹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认真筹备,在全体应届博士研究生启程赴青海之前,进行了行前的头脑预热和行前动员,先后邀请我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曾经参与原子弹试爆选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杨玉瑞上校为全体毕业博士研究生做了关于国家核安全的主题报告。同时,研究生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规划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的各项内容,积极联系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党委宣传部,协调校医院、保卫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题活动相关部门,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主题活动日记选刊
2013年6月4日 周一 天气 多云转阴
在来到这里之前,“两弹一星”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在书本、电视中出现的名词,有些神秘,更有些遥远。而今天,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原子城纪念馆和原子城老先辈们的生动讲述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段光荣而艰辛的岁月生动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原子弹对当时的中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感受到了第一枚原子弹的诞生过程是怎样的艰辛和不易,更感受到了在两弹一星背后所蕴藏着的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些科学家们均身负绝学,他们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选择金钱,选择功名,选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但他们放弃了高官厚禄的前程,放弃了灯红酒绿的都市繁华,放弃了与父母妻儿团聚的家庭生活,在他们人生最美丽的年华,来到了这片茫茫戈壁,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研究和试验。我想,支撑着他们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这个国家的热爱。正是这些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牺牲,我国仅通过45次核试验就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而美国的核试验次数是一千多次,苏联为近700次。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打破了当时美国用原子弹封锁中国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直至今日,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和平无忧的环境下成长,仍然得益于先辈们所创下的这场奇迹。
我在青海停留的时间不过短短数日,青海的美味留在了我的嘴里,青海的美景留在了我的眼里,而两弹元勋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则实实在在地停留在了我的心里。尽管221研究基地在1993年已经光荣退役,但是,先辈们的爱国精神永远不会退役。不论以后身在何处,我都会牢牢记住在原子城所经历的这种冲击和感动。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吧,这种精神的传承突破时空的局限,跨越学科的门槛,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这种精神教育我: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更不在于富贵荣华,作为中国的法律人,应当经得起尘世喧嚣的诱惑,耐得住山中岁月的寂寞,心中所思所想所念的,唯有中国法制的健全和国家的富强、民主。
(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2012届博士毕业生 渠滢 )
2013年6月4日 周一 天气 多云转阴
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以及老一代国防人献身国防的感人事迹,我之前已经通过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以及报刊媒体等方式有了充分了解,但是当今天我们全体博士毕业生们亲身踏上这片草原、走进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的时候,这片沃土带给我的感官上的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仍然是无以伦比的。
五十多年前,中国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与其他数以十万计的工人、学生、士兵等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对新中国的核讹诈、核威胁,从祖国各地涌向金银滩草原,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诠释着自己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情。这其中有许多人正是象我这样的年青人。
在青藏高原这片世界屋脊上,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和国防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共同撑起了我们国家国防的脊梁,也给我们后辈撑起了精神的脊梁,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卓绝表现更无愧于"中国脊梁"这个称号!
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了六年,这六年中我亲身感受到,学校不仅非常重视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法学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教育,也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尤其是社会主义信念的塑造与培养。我和我的同学们正是学校这一持之以恒的教育举措的受益者!
在中国政法大学六十甲子华诞之际,在建党七十一周年来临前夕,在我们即将告别学生时代并走上各自工作岗位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全体2012届博士毕业生参观原子城、在当年老一辈知识分子曾经工作与生活的地方重温"两弹一星"精神,缅怀老一辈国防人的光辉事迹,我觉得,这是一次学习之旅、又是一次感悟之旅、还是一次敬仰之旅。
今天我国的国际形势与四、五十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但我相信,老一辈知识分子展现出来的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仅在过去、在现在,而且在将来,不仅在国防事业中、而且在法学研究中和其他所有领域中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六月的金银滩草原,春意仍浓,生命万物正迸发着勃勃生机。我们来到这里追忆先贤,并学习老国防人伟大的爱国情怀。对我们这代青年法律人来说,用自己所学的法学知识服务中国社会、造福中国人民,是"两弹一星"精神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时代担当!
上一篇:台湾政治大学国际法教授赵国材博士到我校作报告
下一篇:第28期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班举行商事仲裁实务培训模拟仲裁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