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中国政法大学留学预科
 
 
学生姓名: *
身份证号: *

预报项目:

*
联系电话: *
中国政法大学出国留学预科咨询电话
 
 
 
 
 

德国汉学家顾彬专访

很反讽:那个经常点名批评中国作家、“骂”中国当代文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 (Wolfang Kubin),其在中国的名声恰恰要高过其他很多“温和”的欧美汉学家。

2006年底,顾彬因发表“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言论,在国内“声名大噪”。虽然此后经澄清是媒体误传,但这位德国人的名字却被国内学者圈牢牢记住了。

5月5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顾彬在这里开讲“学者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往常不同,应主办方邀请,顾彬此次被要求用德语演讲,但语言丝毫没有影响大学里的“追星”热情——还是全场爆满。很多德语才初级水平的学生嘴里叫着“Kubin”教授的名字,只想身临其境感受这位著名汉学家的魅力。

“我在中国是很少讲德语的,这次是例外。中国的很多学者,英语都不行,更不要说德语。”眼前这个穿着极朴素淡灰色套装的顾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确实是传闻中的汉学界“超男”,对中国学者“不太友好”。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才发现,这个满头白发、今年已经67岁的德国人,对中国文学有一种特殊的“良苦用心”。

批评莫言最多,但欣赏莫言的宽容

顾彬知道,他在“点名”批评国内一些作家之后,有人认为他不友好,在网上发文反驳。“我不认识他们,而且有的消息我也是听说的或者网上来的,正确与否不得而知。”或许是当年被歪曲报道的事件给他提了个醒,顾彬更看重“面对面”的交流和不带感情色彩的理性对话。

国内作家里,莫言是受到顾彬点名批评最多的作家之一。比如顾彬认为,莫言的小说一写就是几十个人物,写的人都停留在表象,无法走进人的内心。对于顾彬的这些指责,莫言本人都曾在网上作出回应。

“莫言应该对我很生气吧?可是两年前,我遇到了莫言本人。”那次,莫言不仅没有表现出不友好,而且直接说了一句“你就多批评我吧”。在顾彬看来,如此宽容才是学术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开始。

其实,顾彬也有被国内学者“痛骂”的时候。2008年,顾彬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大陆出版。不久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就批评称,这本书写得没有逻辑。德国教授被指写作缺乏逻辑,“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较真的顾彬后来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国内出版时,出版社未和顾彬取得及时沟通,书中20%的内容都被删除了,特别是一些阐释理论的部分。“陈晓明看不懂这本书的德文本,如果他能看,就会发现这本书其实写得很有逻辑。”

作家不懂外语,为何是能力缺失

顾彬对于中国当代作家,一直持有一个批评意见——外语太差,既不能和外国同行沟通,也难以读懂原汁原味的世界文学精品。在他看来,这种能力缺失,有碍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

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顾彬在接受本报记者 专访时又补充了一个他经历的故事:几年前,印度一所大学邀请他去讲学。顾彬开始暗自高兴,认为印度人要请他去讲自己的作品,顾彬本人也是一个作家。结果发现,印度人想要向他请教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你们为啥不去中国,问中国的作家和学者呢?”结果印度作家诉苦曰:我们刚从中国回来,那里的作家不会讲英文。

对此,国内作家群颇不以为然:中国作家当然用中文写作,学外语干嘛?和外国人交流,不是还有翻译吗?但顾彬语重心长:“中国的作家最好有自己的声音,不要老是通过翻译家。”

“中国作家都告诉我,要学一门外语太累了、太困难了。”这样的理由,很难让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高看一眼。毕竟,中国现代作家里,无论是鲁迅、巴金还是郭沫若,他们首先是作家,但同时也精通一门甚至多门外语,自己搞翻译。

时至今日,多数作家仍然不能接受这一批评,这种观念隔阂,最终可能无解,只能归因于学术传统的差异。毕竟,顾彬是德国人,而在德国的学统上,一种观点是那样牢固:语言和思想是同一的,在很大程度上,语言是不可翻译的。

国内如此有名,却是汉学界的“逆流”

和很多沉浸于中国古典文学、盛赞中国文化的海外汉学家相比,顾彬是个典型的“唱黑脸”的角色。有人说,这属于典型的“外来和尚好念经”,骂声越大在中国越受欢迎。

但顾彬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批评,到底是他的一孔之见,还是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声音?回答记者的这一提问时,顾彬直言不讳:“我的声音不仅不是汉学界的主流,相反,我是逆流。”

这个德国学者一脸严肃的表情,让记者捕捉不到任何玩笑的成分。顾彬这样剖析他在汉学界的处境。“你相信吗,如果美国汉学界要开一个学术会议,他们是不会邀请我去的;如果我被邀请了,那一定是有中国学者在美国的大学,是中国学者想见我。一个白脸的地道美国人,是不会给我发邀请函的。”

顾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仍是学术道统的区别和学术分歧。“美国的汉学家做学问,通常是研究中国的一个作家或几个作家,读他们的一些作品,研究就开始了。但德国大学的治学传统,向来是强调系统性的。”也正因此,热爱读中国古诗的顾彬,主要研究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而美国汉学界则被他批评为:做学问的视界太狭窄了。

但德国的治学传统能坚持多久,顾彬也深感忧虑。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德国大学里,研究汉学的学生通常被要求选修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要知道,过去我们可是两门必修的,现在学生们选修,他们偷懒,就选择了难度较低的现代汉语。”由此,今后海外汉学界的新人还有多少能看懂中国古书,就存疑了。

汉学家在某种意义上,是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顾彬则希望,更多的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去。“如果你们超越不了汉学的范围,你们就无法真正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德国人,对很多中国作家的告诫。

上一篇:
下一篇:

 

校区地址:北京昌平区府学路27号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290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出国留学预科班 中国政法大学留学预科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