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证据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对第三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自2007年第一届和2009年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召开以来,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已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证据科学国际论坛,成为全世界证据法学家和法庭科学家开展跨学科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使证据采集、鉴定及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既可得到科技手段的强有力支持,又能获得证据法律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发现案件真实真相的可能性。在上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5年12月批准了“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立项建设,对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在致辞中指出,这是证据科学界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我国正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此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及时,人们对证据的作用更加重视,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规则的设计要考虑当前的国情和人们的需求。中国特色证据制度要重点放在基层,证据制度要考虑基层需要,要能够确保司法公正,反映我们实践中的成熟经验。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相比前两届会议,本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层次和规格更高。他指出,扩大教育开放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在未来五至十年,教育部将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支持高校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创办的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推动成立的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极具探索性、前瞻性,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将对中国法学的国际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认为,证据和证明活动具有跨专业、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证据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运用,司法证明活动涉及诉讼活动、科技活动两个领域,调整司法证明活动涉及法律规范、行政规范和技术规范等行为规范。在诉讼法的修改中,要求进一步统一认识,通过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高层次证据专业法律人才。
韩国国立搜查研究院院长郑姬善、坦桑尼亚预防与反腐败局局长Edward Hoseah博士和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局长David Fowler在致辞中对第三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开幕式结束后,美国西北大学威格莫尔特座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艾伦发表了《证据法的未来》主旨演讲,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发表了《论证据裁判原则》的主旨演讲,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米歇尔·塔鲁弗教授发表了《科学标准在社会和法庭科学证据中的应用》的主旨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Imwinkelried教授发表了《论表象时代的终结》的主旨演讲。